全国服务热线
130-6618-3316

联系我们

  • 东莞市新速源机电有限公司
  • 公司联系人:曾经理
  • 咨询电话:130-6618-3316
  • 公司电话:0769-22705844
  • Q Q:1007058229
  • 网址:www.xsy0769.com
  • 邮箱:1007058229@qq.com
  • 地址:东莞市望牛墩镇中路天诚时代2栋101号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刘进长:机器人产业"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该出现的

文章出处:xsy 人气: 发表时间:2016-02-22 09:00

  机器人,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据统计,我国40多家高新区规划了机器人产业园,30多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直接和间接的机器人企业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机器人产业短缺和过剩并存——

  产业发展要热更要实

  ——访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机器人热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机器人是不是过热了?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突破?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记者:有人认为当前机器人发展过热,对此您怎么看?

  刘进长:对这个问题要作综合且客观的分析。可以说,机器人产业的“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出现的,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全球制造业一方面开始回流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流向东南亚等地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两难境地。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即每万名工人当中装备机器人的台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占比不到30%,这些都说明我国机器人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再从基础条件角度谈,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研发,培养了大批机器人领域人才,也掌握了机器人的相关基础技术。同时,在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了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等一批明星机器人企业,合力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综合以上各层面,可以说,现在谈机器人过热为时尚早。

  记者: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在基础件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难有竞争力。

  在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在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更要“实”,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记者: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依靠三个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创新能效,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依靠金融。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把资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还要依靠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

  刘进长: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

  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让其领会人的意图,与人和谐共存。

  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可重构技术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甚至生产其他电器。

  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

  记者: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应对?

  刘进长:企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向。领军企业应该瞄准未来,目标更长远,敢于啃硬骨头、瞄准前沿难题前进,有争做世界一流的心气。小企业应该更务实,聚焦当下,深耕于细分领域,做优做强,通过专注赢得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