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30-6618-3316

联系我们

  • 东莞市新速源机电有限公司
  • 公司联系人:曾经理
  • 咨询电话:130-6618-3316
  • 公司电话:0769-22705844
  • Q Q:1007058229
  • 网址:www.xsy0769.com
  • 邮箱:1007058229@qq.com
  • 地址:东莞市望牛墩镇中路天诚时代2栋101号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2016年机器人销量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文章出处:xsy 人气: 发表时间:2016-03-24 09:13

  尽管2015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良好,但一批国外机器人厂商正在降低他们的市场增长预期,同时许多本土小企业也着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2016年收紧仍将持续

  对于中国而言,2016年的开端并不顺利:自去年6月,沪指就面临着下跌的压力,而在今年新年的第一周,沪指持续下跌,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冲击。国际清算银行再次强调了其对中国企业自2008年以来债务水平不断上涨的担忧。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消息,从2015开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外流。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抵消这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效果甚微。

  国内经济基本层面的发展同时也不尽如人意:制造业和建筑业——作为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的主要背后推力——如今正处于衰退期。而新产能投资的关键指标,2015的机床销量同2011年相比下跌25%。工程机械的情况虽然不是灾难性的,但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出售的挖掘机不到2011年同期的1/3.

  然而,工厂自动化和机器人行业并未受到中国经济下滑的影响

  在经济大环境之下,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显然并未受到中国经济下滑的负面影响。国外和本土机器人制造商在2015年均保持了强健的发展势头。

  截至2015年秋,KUKA 公布中国区销售增长约为20%。ABB虽然没有透露总数,但相关人员透露,细分行业市场增长最高达到了60%。FANUC评价其机器人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忽视的是该公司在过去六个月中,两次下调了机床业务的预期。

  中国本土主流机器人制造商中,广州数控在2015年的营收增长为45%,新松机器人和新时达预计在过去一年中的销量增长超过21%,而南京埃斯顿表现稍逊,只达到9%。

  凭借着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本土机器人制造商预计其2015年的销量将翻一番。各地政府,特别是广东和浙江,宣布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投入上千亿人民币推动工业自动化的发展。

  在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纲领中,政府要求企业利用信息物理、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等概念追赶技术领先的工业发达国家。然而,现金短缺的制造企业在经济形势日益不稳定的大环境下,降低了投资新型制造科技的意愿。

  未来展望

  在过去两年中,由于社会对自动化的持续高度关注,自动化行业相应地受到资本的青睐和追逐。在新的扶持政策出台后,机器人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其中的大多数为技术水平一般的系统集成商。

  此外,我们观察到这一领域的并购变得十分活跃。例如上市公司软控股份(主营橡胶和轮胎机械)和智慧松德(主营打印和包装机械)在过去的两年内,兼并了数家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以增加其在智慧工厂领域的筹码。然而,这样的交易并不总是遵循一个严格的工业逻辑。并购一家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也变相成为上市公司为编写企业成长题材和哄抬股价的一种流行方式。

  然而,中国在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中显示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在华外企的相关人士指出,目前中国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放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也从德国高科技企业那边听到了类似的观点:整个行业的发展参差不齐,一部分中国高端客户寻求的解决方案甚至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机器人行业依旧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并非没有问题

  当下,自动化公司比半年前更关注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国外行业巨头预计2016年其在中国的整体销售增长可达20%。FANUC强调了由于需求持续疲软所导致的商业环境不确定性。

  我们对本土企业的展望也喜忧参半。针对文中提到的主要生产厂家,2016年的增长率有望达到20%。这将低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在去年11月给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测 ( IFR: 2015-2018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9%)。多数小型机器人公司可能在未来的两年内退出市场。竞争加剧、核心技术的缺乏正成为影响这类企业生存的两大威胁。

  汽车行业在中国仍是的机器人销售的主要市场,但占比逐年下降。我们预计机器人销售将在3C和家电领域显著提高,其次是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

  在今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将进一步推动地方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发展。本土企业特别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将参与这波潮流。此外,我们将持续看好具有MES (生产过程执行系统)解决能力的本土企业。他们中优秀的一批将有机会转型成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作者:乔治施帝莱-施帝莱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常务董事)